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,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。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;老年妇女穿窄纹花边的衣服、短裤,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,束黑色绑腿。畲族妇女的“凤凰装”别具风格,在衣裳、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,
服装:畲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。衣尚青、蓝色,多着自织的苎麻布,衣右襟和袖口镶花边,色彩斑斓绚丽。服装款式有福鼎式、霞浦式、福安式、罗连式和丽水式之分。福鼎式通常称福宁东路装,上衣分大领和小。
畲族妇女服装又称为"凤凰装"以闽东诸县最有特色,为大襟衫,但各地略有不同,福安上衣沿服斗的边上缝一条3至4厘米的红布边,边下端靠袖头之处绣半个方形的角隅花纹。畲家称,这是上古高辛王赐封时所盖的金印。福鼎女服在右边襟袖间。
畲族武术以畲拳最著名,棍术次之。畲拳乃畲族独创,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创编者名叫雷乌龙,人闪尊称为“乌龙公”。景宁山区有一种珍贵的绿曲酒,绿曲酒是畲族人民的智慧结晶,据说相传于唐永泰二年(766),距今约有1200。
畲族武术以畲拳最著名,棍术次之。畲拳乃畲族独创,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创编者名叫雷乌龙,人闪尊称为“乌龙公”。畲拳的主要动作有冲、扭、顶、搁 、削、托、拨、踢、扫、跳等。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。棍术。
“畲”(She),意为刀耕火种。解放后,改称为“畲族”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,畲族人口数为709592。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,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。90%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,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。
“农耕”与“狩猎”是畲族早期的生产特点。 明、清时期,是畲族先民向闽东、浙南大迁徙的时期。他们到达那里时,平坝地区已多为汉族居住,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已为汉族所垦殖。因此,他们只能开山劈岭,拓荒造田,新建家园。或者是佃租汉族。
上山时,畲族人边唱山歌,边用力敲击“枪担”,逐渐演变为“打枪担”。表演时,参加者腰佩刀鞘(俗称割吊),一手握柴刀,一手持枪担,且敲且舞。以柴刀击枪担、刀鞘,以刀柄、枪担撞地,清脆悦耳,节奏分明,整齐中富于。
传统服饰 畲族的传统服饰,斑斓绚丽,丰富多彩。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,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。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,而闽东、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,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。婚姻习俗 在畲族社会里,无儿的家庭多。
祭祖舞念、唱都用畲族语言,表达驱邪赶鬼、超度亡灵和祈求族人平安。祭祀舞在福建畲乡还有一种巫师表演的巫舞,以《奶娘催罡》为代表。《奶娘催罡》是闽东畲族巫师进行驱鬼镇妖活动中的一段祭祀舞。《奶娘催罡》的祭祀法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