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拳, 苗族的武术拳种,含内功心法、拳脚格斗,刀兵暗器 三个部分。相传,蚩尤与黄帝大战,练生杀之计,有大成,传苗拳功法于八十一个兄弟,又传之于九黎部落战士,无分男女。如此数千年,苗拳代代相承,靠的是师徒教授。
苗族武术有徒手和器械两大类。徒手俗称“苗拳”,含礼示、基本功、花架子、策手、点穴等五种程序招式。礼示用在以武会友,基本功是武术训练基础,花架子多用于表演场合,策手、点穴是绝招,殊死格杀时突然出手,致人于死。
苗族舞龙要组织四五十人,先要有三、四对彩灯开路,继而是扎制的鱼虾、蚌、蝴等,象征着巨龙出宫,鱼类相伴,耍龙领头人手续一颗大红球开道,在锣鼓号角声中,巨龙摇头摆尾,穿山过林,走乡串寨,所到之处,鞭炮齐鸣。“舞龙”是一项运动量。
书籍:比较有代表性的苗文书籍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永祥(苗族)主编的《苗汉词典》(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5月版),中央民族大学石如金教授(苗族)编著的《苗汉汉苗词典》(岳麓书社1997年版)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向日征教授(。
湘西苗族武术。它是一种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 “健体延寿”的全能运动,是湘西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。具有气势刚烈,步法稳健,招法多变,劲力突出,发招狠绝的特点。
苗拳中的“蚩尤拳”据传诞生于公元前二十五世纪以前的蚩尤时代。据苗族民间传说,其武术立堂子念的《请师诀》和一般咒语所言,苗族武术始于“裒尤”,即蚩尤,乃九黎三苗之首领。苗族武术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。人们为了提高。
《苗语简志》——《国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》之一,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,王辅世主编,民族出版社出版,1985年5月第一版,140千字,1.30元/本。这是一本研究苗语与苗族文字的权威书籍,是苗族人民必读的书籍之一。
在历朝历代,虽然苗族武术经常受到压制,但生命力特别旺盛的苗民,为了生存,仍然暗中习武,并与生产工具结合,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罕见的兵器。苗民的“牛皮铛”,用牛皮滚包扎实,缝口上涂猪血、生漆,里面灌气,富有弹性。
石把志有名石怀玉,于清光绪十六年(1890)9月13日出生在乾城县中黄乡(今矮寨镇联团村)一个农民家庭。把志幼年酷爱武术,常随父学习祖传苗拳。天长日久,把志以长大成人,父亲的武术已不能满足他的要求,于是他就想背。
书名逍遥游,主角李逍遥,还有黄瓜寨主的追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