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寅恪(1890年7月3日-1969年10月7日),江西省义宁州(今修水县)人,生于湖南长沙。中国现代历史学家、古典文学研究家、语言学家、中央研究院院士、中华民国(民初时期)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(其余三人为梁启超、
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,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,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,广泛阅读经、史、哲学典籍。 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,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。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,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。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,先后到。
陈寅恪(1890.7.3—1969.10.7),字鹤寿,江西修水人。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、古典文学研究家、语言学家、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,与叶企孙、潘光旦、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,与吕思勉。
1902年春天,年仅12岁的陈寅恪东渡日本求学,在船上他遇到了去日本学医的周树人,两人同室而居,过从甚密,这个人后来有个笔名,叫做鲁迅。3年后,陈寅恪先生因为脚疾,辍学回国。1910年,陈寅恪考取官费留学,先后到德国柏。
陈寅恪(1890-1969),中国现代历史学家。江西省义宁(今修水)人。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之第三子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随兄陈衡恪去日本巢鸭弘文学院求学,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,1910年起负笈欧美,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、瑞士苏黎士大学、法国巴黎。
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,研究范围甚广,他对魏晋南北朝史、隋唐史、宗教史(特别是佛教史)、西域各民族史、蒙古史、古代语言学、敦煌学、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。陈寅恪治学主旨“在史中求。
陈寅恪,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,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,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,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、古典文学研究家、语言学家。清华百年历史上,四大哲人之一,另外三位是叶企孙、潘光旦、梅贻琦。其父陈三立是“清末四公子。
病死的。简介 陈寅恪(1890年7月3日—1969年10月7日),字鹤寿,江西修水人。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、古典文学研究家、语言学家、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。与叶企孙、潘光旦、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。
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楷模。陈寅恪早年留学日本,后曾在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、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。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历史、文学、哲学、政治等多个领域,尤其是以史论文,对中国古代文化、史学理论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陈寅恪,江西义宁(今修水县)人,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,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,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、古典文学研究家、语言学家。陈寅恪的“四不讲”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先后留学于日本、德国、瑞士、法国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