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国武术古籍》,所列 199篇 在《汉书·艺文志》“兵书”类的“兵技巧”部分中介绍了武术,共有13家、199 篇,其中除射法外还提到“手搏六篇”、“剑道三十八篇”、“蒲苴子戈法四篇”等。这些都是中国最古的武。
武,意即为武力服人,亦泛指军旅之事。武术则是指尚武勇、操干戈之术,又称为拳术,拳学及拳道。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,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《文选》第二十卷,有《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一首》,诗曰:“国尚师位,家崇儒。
明代唐顺之编,介绍了明代以前各种武术器械和各派拳术的练法,并与明代戚继光所著《纪效新书》一样,也介绍了中国各派武术的情况。《武编》前集主要辑录有关兵法理论方面的资料,内容包括将帅选拔,士伍训练,行军作战,攻防。
它本身有两个意思:一个是"刚强"另一个是"康强"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坚强,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。加上个"儿"字---健儿,就成了军卒、壮士和剑客,剑客就是武术家。古乐府中有"健儿须快马,快马须健儿"的诗句。
宋代曾公亮撰,成书于1044年,是北宋王朝用国家力量编辑的一部军事著作,但涉及武术的内容颇多。
1961年首次出版的体育院系武术教材,对武术是这样定义的:“武术是以拳术、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体育形式。它具有强健筋骨,增进健康,锻炼意志等作用,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。”1978年第二。
古武术是杀敌自卫的技术,现代武术属于体育范畴。人类的武术始于战争,是战场上血腥厮杀的总结,进入现代文明,将武术列入体育范畴,在规则和裁判的制约下,力求公平和避免伤害,以力量和知慧战胜对手,决以输赢。这是人类武术。
武术: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,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。(《现代汉语词典》)又称国术或武艺,中国传统体育项目。其内容是把踢、打、摔、拿、跌、击、劈、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、套路和单势。
李存义编, 是参考《五行拳谱》、《连环拳谱》以及弹腿等编成的武术教材李存义(1846~1921),原名存毅,字肃堂,后改名存义,字忠元,河北深县人,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。李自幼爱好练武,各派武术都学,长年在保定开镖局。
明代郑若曾著,明万历四十二年(1614)刊行。该书卷8“兵器总论”记述了武术流派,其内容与《续文献通考》几乎相同,仅赵家拳一项记述内容稍异。